掃描二維碼
服務範圍
業務包括安全評價、安全雙重預防機制、安全生産标準化評審、安全事故應急預防等
|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工作程序如圖1—1所示。 一、 項目委托 檢測機構根據檢測項目來源、性質、檢測對象和檢測範圍等,結合自身資質和技術能力,進行項目合同評審,接受來自企業客戶、評價機構或者行政機關等的委托,雙方簽訂技術服務合同。 二、 現場調查 爲了解工作場所中待測物濃度變化規律和勞動者的接觸狀況,正确選擇采樣點、采樣對象、采樣方法和采樣時機等,必須在采樣前對工作場所進行現場的衛生學調查,必要時可進行預采樣。調查内容主要包括: (1) 被調查單位概況,如單位名稱、地址、勞動定員、崗位劃分、工作班制等。 (2) 生産過程中使用的原料、輔助材料,産品、副産品和中間産物等的種類、數量、純度、雜質及其理化性質等。 (3) 生産工藝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熱溫度和時間、生産設備類型、數量及其布局。 (4) 勞動者的工作狀況,包括勞動者數、工作地點停留時間、工作方式、接觸有害物質的程度、頻度及持續時間。 (5) 工作地點空氣中有害物質的産生和擴散規律、存在狀态、估計濃度等。 (6) 工作地點的衛生狀況和條件、衛生防護設施及其使用狀況、個人防護裝備及使用狀況等。 三、 檢測方案制訂 檢測方案應包括利用便攜式儀器設備對物理因素的現場檢測和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樣品采集兩個方面的内容。 應根據現場調查情況以及GBZ1、GBZ2.1、GBZ2.2、GBZ/T160和GBZ159規範的要求,确定各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代表性的現場檢測點和樣品采集點、采集對象和數量,并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類型和檢測方法制定現場采樣和檢測實施方案。 方案應包括檢測範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有害物質樣品采集方式(個體或定點方法)、物理因素的檢測時間和地點、化學有害因素的采集地點、采集對象、采樣時間和采樣頻次等。 檢測方按的制定應與被檢測單位相關負責人員做好溝通工作。 四、 檢測前期準備 爲确保現場檢測工作的效率和安全,實施現場采樣檢測前應做好人員、設備、材料、現場采樣檢測記錄以及相關輔助和安全防護設施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确定現場采樣檢測執行人員及各自任務分工。 (2) 做好采樣儀器和檢測儀器的準備工作,選擇符合采樣要求的儀器設備,檢查其正常運行操作、電池電量、充電器、計量校準有效期、防爆性能等情況。 (3) 做好采樣設備充電工作和流量校準工作。 (4) 準備采樣介質、器材、材料及相關試劑确保其質量完好、數量充足。 (5) 準備足夠的現場采樣檢測記錄單 (6) 做好采樣人員必要的個體防護和儀器設備搬運過程中的安全防護。 五、 現場采樣 在正常生産狀況下,按照上述檢測方案開展工作,采樣前再次觀察和了解工作現場衛生狀況和環境條件,确保現場采樣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如實記錄現場采樣記錄單相關信息,記錄單應經被檢測單位相關陪同人員的簽字确認。 六、 現場檢測 在正常生産狀況下,按照上述檢測方案開展工作,檢測前再次觀察和了解工作現場衛生狀況和環境條件,确保檢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如實記錄檢測記錄單相關信息,記錄單應經被檢測單位相關陪同人員的簽字确認。 七、 實驗室檢測 實驗室檢測主要指對現場采集的空氣中有害化學物質樣品的實驗室分析和濃度測定。包括:現場采集樣品的交接、采樣記錄單的交接、樣品的編号和保存、實驗室内樣品的流轉和分析測定。 八、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工作也是對原始采樣記錄和原始檢測記錄分析整理的過程,包括檢測分析儀器産出的原始數據和原始圖譜的計算整理、質控 數據計算、采樣時間和采樣體積的計算、标準采樣體積的計算、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的單位換算、數字修約等方面。 九、 報告編制 檢測報告是整個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工作的最終産出,既是整個檢測工作的總結,也是對工作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或強度及分布的歸納總結和結論,并且檢測報告一旦簽發蓋章生效後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檢測報告編寫工作的相關人員必須嚴肅認真對待,保證檢測報告中相關信息和結果真實、準确可靠。同時,檢測報告 内容應清晰、整潔,便于查看結果。 十、 報告審核簽發 報告編制完成後,經過檢測人員、校核人員、以及質量監督人員的逐次核對确認後,由授權簽字人簽發,加蓋資質印章後和檢測機構檢測專用印章,即可發送給委托方。 |